《絲桐神品》後記

《絲桐神品——古琴(1950–1970):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館藏音響檔案珍粹》,人民音樂電子音像出版社,2019 年。一共 10 冊 30 張 CD。最匪夷所思的是小冊子每冊內容完全一樣,為了湊重量嗎?排版也是匪夷所思,用的網頁排版常用的陰影,可這明明是書啊。後記比序有價值。
  • 艺术顾问:王文章
  • 总策划:连辑
  • 总监制:高显莉、王福州
  • 艺术总监:田青
  • 监制:孙亚平
  • 项目统筹:李晓冬、邵晓洁
  • 音频审听:赵文娟、赵荷清、邵晓洁
  • 文字资料整理:邵晓洁、张慧、赵荷清
  • 所据琴谱整理:章华英
  • 图片:刘晓辉
  • 书名题字:连辑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已家喻户晓,普及广泛。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殊不知,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 1992 年,为确保世界文献记忆不再受到损坏和丧失,发起了“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MOW,后被称为“世界记忆工程”),并于 1997 年宣布了第一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的档案项目。收藏于我院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作为首批项目,被列入其中,至今已有 20 年之久!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院一直重视音响档案的采集、抢救与保护。院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我院在音响档案的数字化抢救方面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所有录音档案均已完成数字化转储。此次对部分录音档案进行数字出版当为我院图书馆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的阶段性成果呈现。

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证明,古琴音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久远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历史可上溯自先秦时期,距今约三千年,有着器乐本体之外的深厚人文精神内涵。我院是我国古琴相关收藏最丰富的机构,主要收藏包括自唐至近代的古琴,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古琴录音,传世琴谱的孤本、珍本、善本等;我院也是琴学研究重镇,出版有《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辑览》《历代琴人传》《中国古琴珍粹》等。2003 年,在我院音乐专家的积极申报下,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现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年在古琴申报书中所写到的古琴音乐面临的困境之一——早期古琴录音资料的数字化保护,目前也已全部完成。

古琴音乐是我院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馆藏古琴音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56 年,在文化部的委派下,由査阜西、王迪和许健组成的考察小组,历时百天,通过面晤和通信的方式对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近百位琴家进行采访,采录收集了近 300 首琴曲。这次影响空前的古琴采访活动,对 20 世纪琴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琴学学术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第二,各类古琴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包括“全国古琴打谱交流会”“古琴研究会演出”“《胡笳十八拍》研讨会内部会演”“文化部文艺调演”“古琴会纪念嵇康会议专场”“琴瑟筝改革小组汇报音乐会”“古典诗词朗诵音乐会”等。第三,转录或复制(多家)广播电台录音以及我院音乐研究所录音棚的录音。

馆藏古琴音乐近 2000 首,此次筛选并出版了其中 274 首。曲目的筛选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1)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法条执行;(2)音响的完整性和可修复性;(3)曲目信息的完整性;(4)创作琴曲不含在内;(5)曲目形式主要为琴曲和琴歌(由琴家本人吟唱),合奏、伴奏等均不含在内。

此次数字音频修复的基本原则:(1)尽最大可能保持古琴原有的音色和古琴音乐应有的韵味;(2)尽可能原貌呈现,即保留原始录音中的历史信息,如报幕或介绍等。

本光盘套装的版权页上显示了参与此次出版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在此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但是,出版工作仅仅是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的成果体现,而此前,在数字化抢救工作从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到初见规模的摸索阶段,再到流程化规范管理的操作实践阶段的十余年间,还有许多曾经为这个项目付出过努力的同事,在此一并致谢!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前奥地利科学院音响档案馆馆长舒勒博士(Dr. Dietrich Schüller)。他在这批珍贵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工程”,乃至此后的数字化抢救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都给予了巨大的帮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唯有将文化遗产完整、完好地保存下来,才有可能科学地传承下去。我们会继续为之努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