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易#12 力与势的同构

「故此在演奏《酒狂》时,呈现出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狂放的形象,“岂可以酒徒视之”」
  • 《琴易》摘编琴界动态,引介琴学资源,有琴人、琴曲、琴史、琴律等板块,发布在 竹白,可通过邮件或微信订阅
  • 望读者踊跃投稿(公开发布的,包括论文、网文、采访、微博、音视频等),发送到 newsletter [at] kqh [dot] me 即可。格式不限,至少注明作者、标题、链接,以及你的网名或姓名、网址
  • 若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

琴曲

吕博文:谁云嗜酒是真狂——于琴曲《酒狂》随笔,成都摩诘琴院,2022-10-23

阮籍曾被曹爽征辟为参军,但很快就“以疾归田里”,不久即发生了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夷三族,司马氏自是执掌曹魏权柄。这是三国时期非常血腥而激烈的政治动荡,而阮籍可以说是与之“擦肩而过”,如何不叫人惊心。

事实上,阮籍与司马家族并不站在对立的两方,反而与司马氏关系相当近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再次征辟阮籍入仕为太傅从事中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成为他们的属官。不仅如此,司马氏对阮籍展现出了近乎“宠溺”的姿态,阮籍喜欢东平的风土人情,司马师就让他去做东平相,而且反应是“帝大悦”。因为有好酒阮籍求做步兵校尉也任他去做。司马师还想为司马昭与阮籍建立姻亲关系,在阮籍受到礼法之士的攻击时,也是“每保护之”。

阮籍也并非没有治世的才能和出世的想法,他做东平相时,骑着驴子到地方上,把府衙的墙壁都拆除掉“透明办公”,这倒是很有魏晋名士的做派,结果是“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做得倒也不错。他登临广武山,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哪里是在感叹历史,实是感慨自己生未逢时吧。

但毕竟身处漩涡中心,是身不由己的,尽管司马氏展现出极大的善意,但时代就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与阮籍极亲近的嵇康即是鲜明的例子。何况即便司马氏是友善的,焉知又不会再来一次高平陵之变呢。那种难以推卸的压抑和痛苦折磨阮籍终身,种种被记录在案的狷狂行径,固然有其性格原因,又何尝不是对这种痛苦的宣泄呢。

在阮籍的《咏怀诗》里,他慨叹“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悲号“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也许这才正是阮籍在“狂”之下,更深层的精神底色吧。故此在演奏《酒狂》时,呈现出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狂放的形象,“岂可以酒徒视之”。何况嵇康醉时,也是“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想来为友的阮籍,其醉态也不是酒疯之“狂”吧。

刘亚东:汉宫秋月(顾梅羹节本)

李璠先生高山

琴器

茅毅:古琴材质的秘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2022-11-02

实际上人们早就观察到老琴的材料与新材料之间的区别,而且认识到材料之间的差别是影响到老琴与现代琴之间的音质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清华大学电子系曾经以古琴龙池下的琴面木材为样片,用电子显微镜分析古琴木材结构。从截面照片来看,清代琴和宋代琴截面上管孔尺寸约为三十微米,二者基本一致,但清代古琴的孔间侧壁更为光滑。对侧壁的横向尺度进行扫描,发现宋代古琴次生壁的凹陷的纹孔直径约为三微米,密集分布。从音色上看,宋代古琴的音色也比清代古琴更幽远。

另外我们对古琴琴面材料的成分进行了能谱分析,对宋代古琴、清代古琴和新古琴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木材含有一定的氧元素,但是旧木材没有,在清代古琴上面也很难观察到,但是在宋琴的木质结构中,氧元素的含量高于一般的木材,可以肯定宋代的木材在处理方法上肯定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对于木材中大量的氧元素成分,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有大量的真菌在河水浸泡时繁殖,真菌的生长打开了纹孔,这些开放的小孔增加了木材的透气性,从而改善了材料的声学品质。

琴人

雙諸園主人: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琴学漫记,2023-06-14

第一回见韩老师,俺一共弹了《洞庭》、《良宵》、《平沙》三个曲子,韩老指出俺的良宵的转数并不是九嶷派的,或者说只做对了一半,意外的是平沙的评价竟然颇高,说吟猱都合法度,高兴得立刻打算回去再仔细抠一抠。韩老师嘱咐:关键在对于曲子的理解,风格上则应该存在个人的东西,另外吟猱转数也要参考曲子的传授,不同曲子的吟猱杨时百也会增加和减少。这种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初窥门径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吃完饭,溜达着回家弹琴,老师坐在小课桌的床边听我弹,有不对的地方立刻声明调整,实在有说不清的,则将我挤开自己挥絃。一字一句,指传心授,再将凳子让回,这样一张桌子一张琴,二人“争座位”的印象,至今记忆深刻。

再到后来,逐渐弹得熟练了,老师也带来了琴桌和琴,弹琴的地方就换到了他的卧室。每次看老师翘着脚,趿拉着拖鞋在床上半卧着摇晃,就有一种想把此情此景的温暖拍摄记录下来的冲动。但是一个人又没有分身,如果连至情的时刻,都提前想着带摄制组跟拍,那也许心中再无那份单纯的感动了。

⋯⋯通过教自己的学生,我懂了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那是强行用个人审美复制的方式,拔高学生的审美。但这种方式,碰不到对的人真的不能轻易交付。我曾经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真心,却在一些人身上换不来顿悟后明亮的眼神,甚至被误解,被怨毒。但现在都想开了,最快地了解因果,岂不是变相地帮助了自己?当年不懂这个,自怨自艾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方法欠妥,修行不够。王老善人一句“转到急火上去了”令我大彻大悟。

琴理

吴志武:康熙十四律影响下的两种琴谱——《律音汇考》与《琴谱谐声》,《音乐研究》2013年第4期

第一,在琴律方面,现存的古代琴谱,不仅有纯律、三分损益律的运用,也有康熙十四律的运用。

第二,笔者曾在《康熙十四律的乐器实践》—文中着重讨论了十四律理论如何在《诗经乐谱》所涉乐器上的使用问题。《诗经乐谱》属于官方组织的带有雅乐性质的音乐,而《律音汇考》《琴谱谐声》则大大丰富了康熙十四律在古琴上的使用。

第三,不仅如此,《律音汇考》《琴谱谐声》也为康熙十四律在民间的运用与推广做出了贡献。在某种意义上,也证明康熙十四律在有清一代的三百年历史中,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均有生存的空间与较强的生命力。

其他

@天地人时音律星:宣科往事,2023-01-18

近闻纳西古乐的代言人宣科先生已死,撒花。一位古稀老人足寿去世,本该留几分尊重,但因为纳西古乐那档子黑历史,这尊重早就渣都不剩了。宣科先生坐过牢,这经历让人想起宋代的魏汉津,蜀黥卒身份并不碍着人攀附蔡京宋徽宗。本质上,这是一位善于自我包装并强行绑定包装了纳西古乐的营销专家,而不是百度百科标榜的音乐学者。

南洋国际音乐大赛2023 - 古琴高级专业组 B1,2023-08-08

@长长的街道:学院派可以把任何传统乐器都搞成一坨屎

@纵马白衣少年郎:主要还是审美的问题。东西方音乐审美风格差异类似与油画和国画。 油画讲究透视,色彩,讲究细节刻画,追求逼真,要把画布填满。国画追求意境,有时仅仅以墨色的浓淡便可渲染出山水之趣。同样音乐也是。现在学院派大都没有东方的审美。将西方乐理和风格强加到古琴上,只追求音准节奏强弱和复杂的技巧。以快为美。此处点名央音。长此以往,古琴将会在毁在各大音乐学院手中。

吴文光先生至昆明西山拜谒彭祉卿琴人墓期间的采访 没什么信息量

弦外:古琴演奏家吴文光的书与画。上海市武康路376号武康庭205松荫里 2023年8月20日 ~ 2023年9月4日

我认为:都在,但最主要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应该是在于力与势的同构。何为力与势?于书则为永字八法、悬针、垂露、屋漏折钗、笔画使转……于琴则为勾剔抹挑、打摘擘托,吟猱绰注及其组合;势是运动中之力,是力的历时性过程,在书写和弹奏过程中存在。永字八法中的悬崖坠石与鼓琴之悬落,悬针、垂露与绰注中的头、 中、尾过程中的力的强调,行笔中的拗挫与行腔时的抑扬顿挫,使转与组合,等等,不一而足。只有在对书法和琴乐中的力与势有所悟得时,方可对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所说“书法以用笔为主,但结字亦须用功” 这句话有进一步的理解。至于在相对形而上的品、格、意、象诸层面,书、画、琴相通相融之处比比皆是。

至此,我又想起另一位对我在书和诗两方面有过教益和启迪的前辈,这就是草农沈先生。草农先生除古琴外,兼擅诗词和书法,诗词多记当时海上琴事,有《珍霞阁诗词稿》刊行,书宗黄山谷,小楷及手札传世较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我为今虞少年,颇受前辈关怀,草农先生乃其一也,后因移居北方,倏忽十年,未能常聆教诲,深以为憾!文革起,六六年冬我串联到上海,专程去模范村探望他,他听说我开始练怀素草书,临别特赠我以自藏之宣纸珂罗版影印本《自叙帖》(当时尚未有新版《自叙帖》之印刷),并亲书小楷释文以资我学习。此帖与家父于文革中双钩手摹黄山谷之《李白忆旧游诗帖》成为我在文革中草书学习的主要范本,至今宝之,每一翻阅,睹物思人,不胜唏嘘。

【切利比达克】解释演奏音乐为何要“慢” Sergiu·Celibidache 富特文格勒的启示,2018-08-13:音之间的距离如果太短,就很难听到其中复杂细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