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圖 孟慶君 得於蘇漢興,經 jpghd.com 著色放大
摘要
侯作吾先生是現代著名古琴家,一生癡迷於琴藝。他少年時期接受近代西方藝術教育,青年時期積極配合中共地下運動,解放後全力投身古琴事業。他開五線譜與減字譜對照之先河,推動了古琴譜的改良工作;將天聞閣琴譜 的高山 流水 合爲一曲,爲琴樂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對神人暢 猿鶴雙清 等曲進行打譜,復原了一些重要古曲;形成了靈活生動、雄渾磅礴的演奏風格,對一些琴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古琴音樂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然他性格孤傲古怪,培養的學生不多,且病魔過早奪去了他的生命,故人們對他的了解甚少。通過盡可能搜集相關資料,以力求對侯氏作相對全面的描述。
一、生平
侯作吾
1933 年畢業於上海藝專,其父送他至日本士官學校讀書,他无意仕進,到日本後違父意進了上野美專。學成回國後相繼在重慶相園寺小學、壁山中學、成都藝專任教。
1946 年回到四喜老家,與中共地下黨員張樂山、陳子木等在四喜神龍巖建立了聯絡站。侯氏將陳子木請到家裏,詢問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得知當地鄉保長強拉外地人當壯丁,他表示願去做這箇工作以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資助糧食 5000 多斤
1950 年,重慶解放後不久,前往西南人民廣播電臺國際臺錄製
同年,前往中央音樂學院
19549─1957 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1956 年民研所進行全國琴人調查,據筆者所見,此次采得的琴人通訊錄有兩箇版本,一爲林晨版,一爲網路版:
姓名 | 別號 | 性別 | 年齡 | 籍貫 | 職業 | 師承 | 錄音曲目 | 未錄及不熟練的琴曲 | 住址 |
---|---|---|---|---|---|---|---|---|---|
侯作吾 | 无 | 男 | 不詳 | 四川 | 教師 | 不詳 | 高山、流水 | 无 | 不詳 |
籍貫 | 師承 | 通訊處 | 電話 | 錄音曲目 | 未錄曲目 |
---|---|---|---|---|---|
四川 | 安福路 62 弄 6 號 | 高山流水 | 醉魚等十余首 |
1956 年 5 月 3 日至 16 日,「錄今虞琴社社員的琴曲,琴社之外,錄衛仲樂、侯作吾各二曲」12,林晨版通訊錄記爲
1956─1958 年,在西南藝術專科學校
1959─1960 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
1960 年,經呂驥介紹,調回川音任教,15住在學生何朝現家中。五十年代之後受盡喉癌折磨,1963 年初前往上海,不久,醫治无效逝世。16
二、琴藝
(一)印象
我們先看以下幾位琴家、音樂家對侯先生彈琴的印象。
侯作吾嫡傳弟子何朝現說他「琴彈得好哦!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得哪箇不讚賞佩服的。」「一彈琴……陽光得很啰!每箇人都想跟他學琴。」17
斫琴家何明威說:「侯作吾先生彈琴瀟灑奔放、跌宕婉轉,音樂性極強……
蜀中琴人李星棋對何朝現的學生說:「你師爺琴彈得好得很啰!」19 他聽過侯作吾演奏的
龍琴舫的學生江嘉佑說:「侯先生在琴學上是很了不起的人,我對他在演奏上的功力非常敬仰,箇人覺得他們那一代中,管平湖、吳景略、侯作吾和張子謙的演奏是各有千秋的,都是當代的頂級琴家。你聽他在老八張中的
何朝現的學生王鐵軍說:「1991 年都江堰成立張孔山紀念館時,中國音協主席呂驥講話,開場就說:『我記得 1960 年有一次我在四川音樂學院聽了一場音樂會,那箇彈
琴家陳長林說:「
根據以上幾位琴家的回憶,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箇共同點:其一,儀態端正從容,優雅柔美;其二,手法靈活,技術嫻熟;其三,音樂性強,悅耳動聽,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四,充分體現了大氣恢弘、雄渾壯闊的特點。這樣的描述令筆者心嚮往之,卻只能通過一首模糊的錄音來感受,殊爲可憾。
(二)高山流水
侯氏善彈曲目有
「老八張」留存一首
筆者竊以爲,單憑這一首錄音,就足以奠定他在琴人之林中的地位。其演奏風格和管平湖、喻紹澤等的踏實穩健形成極大的對比,靈活婉轉的樂音讓聽者難以相信出自老一輩之手,其音樂性恐怕足以和吳景略比肩。
(三)猿鶴雙清
據无極師說,王華德先生的
李星棋說:「很多人在爭,說
除上文李星棋所述的理由,筆者還有三驗以證明此曲最早爲侯氏打譜。其一,筆者聽過的當今琴人彈的
(四)琴譜
侯先生對推動古琴譜的發展頗有貢獻。1956 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楊蔭瀏和侯作吾合編的
(五)師承
侯作吾師承,可能有龍琴舫35
(六)身份認同
在一次上海古琴集會上,名家薈萃,侯作吾最年少,鼓
可見,外人均將侯氏視爲川派代表。然侯先生對自己身份的看法,我們不得而知,筆者倒是以爲他自認爲无黨无派的可能性比較大。
三、性格
侯先生以脾氣古怪而聞世。李星棋說他「就是孤傲得很……脾氣又怪」。40 江嘉佑說:「1958 年……印象中侯先生是一副毛焦火辣的樣子,成天轉著脖子,我們當時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後來纔曉得他是喉癌……有一段時間,侯老回到成都治療喉疾,也曾在四川音樂學院代過課……他那時腫得非常厲害,心境很差很灰。」41他去世前獨自跑到上海遠郊的一座山上躲著等死,吳景略等人找到他,堅決不出來,江嘉佑「知道後去把他背下來,強行住進醫院,不久去世。」42吳景略說:「侯兄這箇人和我交往很深,就是箇性太強,又傲氣,一輩子不願求人,不願意麻煩拖累別人。」
面對求學者,「他就是兩箇態度:一是勸你不要學,說學這箇沒有前途;二是不表態,隨你咋箇纏就是不理你。」
何朝現說侯先生還有箇怪癖,「不管是他彈琴還是教學時學生彈琴,不管是在臺下還是臺上演出,只要一斷弦,他轉身就走。有一次在音樂學院音樂廳演出,還請了很多領導到場觀看,聽說是審查節目。他彈
他在生活方面不講究,但嗜琴如命。何朝現說:「侯老師脾氣怪,生活、穿著不講究,一箇布挎包稀爛,裝的就是書、茶、藥三件『寶』。但是一上臺,一彈琴,嗨!簡直變了一箇人,陽光得很啰!」48他不善於料理生活,啃鍋盔,嚼冷燒饃是常有的事,49房間裏「臟亂差占齊了,床上稀亂,帳子垮起。拿把扇子煽爐爐燒開水,一屋都是煙子」。抗戰期間日機空襲,他置貴重物品不顧,單背古琴去鉆防空洞。50何明威說他「是箇琴癡,生活方面不修邊幅,像箇活濟公,可是對琴像愛護『先人板板』一樣。每次取出琴來都是一塵不染,亮踏踏的。」51
四、教學
侯先生對學生要求極爲嚴格,「從手勢、坐姿、面部表情、臺風、琴曲表現力等,要求都很高,達不到他的要求你就休想下課。他說『平常練習要和上臺表現一樣,都要求進入狀態』,只要你上課走神,沒有好的精神狀態,他馬上就叫你不要彈了,回去休息。如果你不聽還在那兒彈,他馬上轉身走人。」
一次,王鐵軍由於課下未練習,返課時彈得很結巴,何朝現對他說:「今天要是遇到你師爺,你彈到天亮都走不脫。我跟你說,我當初學琴有一次也是這樣,老師腔都不開,就把你死盯到,盯得你毛骨悚然直冒虛汗,然後他轉身就出去了。」53
然而另一方面,他也愛學生,深感傳承琴藝之任重道遠。何明威對王鐵軍說:「後來侯先生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還是決定回上海。……你老師送他到火車站去,他很悲涼地對你老師說:『感謝你多年來對我的照顧,成都我可能沒有機會再回來了。難得我們有緣師生一場,你有啥子要求盡管說,我能辦到的一定爲你辦到。』」54
王華德在北京隨侯先生學琴時,經常一大早還沒起床,侯老師便已到旅館樓下等他,急於給他上課。55
五、學生
關於侯作吾先生的學生,江嘉佑說:「我知道侯老師在成都正式教的學生有三箇,一箇是你們老師何朝現,他是校外弟子,另兩箇是蘇漢興和張修容
現將筆者所知受學於侯氏者列舉如下。至於在央音、上音的學生,尙有待查證。
何朝現
蘇漢興,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供職於峨眉電影樂團。編
王華德
李星棋
呂振原
註腳
- 陳彤寫爲 1905─1967,不確。
陳彤: ☍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樂秀清主編:琴者情也──川派古琴藝術家王華德誕辰 90 周年紀念 ,香港:中國科學藝術出版社,2011 年,第 75 頁 - 以上內容見李定國主編:
營山縣志‧人物傳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年,第 817─818 頁;營山縣志‧大事記 ,第 19 頁。這段信息最早在「營山論壇」發佈於網絡現已不存 ,之後迦右心網名 轉載於自己的網誌 ,後各網站陸續轉載,以致現在檢索「侯作吾」都是此段內容,然其來源卻不明,今筆者查證後明確了其出處。網傳文字有誤,已據改。☍琴學資料 34 の侯作吾 ,2007 年 9 月 27 日,http://blog.tianya.cn/post-335153-11168407-1.shtml - 陳彤:
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琴者情也 ,第 75 頁。☍ - 參見査阜西:
琴壇漫記 ,黃旭東、伊鴻書、程源敏、查克成編:査阜西琴學文萃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年,第 7 頁。☍ - 陳嘉瑞:
天津近現代古琴藝術發展疏略 ,續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1997 年 04 期。☍ - 關於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成立時間,有幾種說法:①1954 年 3 月
林晨: ②1954 年 3 月 27 日觸摸琴史──近現代琴史敘事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年,第 194 頁喬建中: ③1954 年 4 月現代琴學論綱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0 年 02 期魏艷: ④北京古琴研究會下屬於民族音樂研究所,於 1954 年 10 月 10 日成立,此時距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建所不到半年。呂驥與古琴音樂的傳承 ,文化學刊 2009 年 01 期林晨: ☍觸摸琴史 ,第 172 頁 - 參見顧梅羹:
琴學備要 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年,第 517 頁。然嚴曉星在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 中考證道,顧梅羹並非通訊研究員,茲不贅述。☍ - 參見魏艷:
呂驥與古琴音樂的傳承 ;許健:難得的知音──呂驥同志和古琴 ,音樂研究 1989 年 02 期;林晨:觸摸琴史 ,第 194 頁。☍ - 上限斷在 1954 年,據民族音樂研究所率先聘請侯作吾、管平湖,時應在北京;陳彤所寫:「同年
1954 ,王華德借赴上海演出的機會,向旅居上海的川籍古琴名家侯卓吾請教高山 流水 兩首琴曲。」陳彤: ☍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琴者情也 ,第 56 頁 - 資料來源爲林晨:
觸摸琴史 ,第 283 頁。註釋說當時侯作吾的訪問表尙未收到,僅進行了錄音。此表將侯作吾的信息分在了上海琴人中。☍ - 資料來源:
珍貴資料!1956 年中央民研所全國琴人調查 ,2010 年 2 月 21 日,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4。然此表出於何處,筆者尙未查到,發帖人說是以前音樂學院的老師給他的。這是最早出現此內容的網頁,此後許多網站陸續轉載。安福路離上海音樂學院不到 1 公里,且職業爲「教師」,說明當時侯作吾在上音任教。☍ - 林晨:
觸摸琴史 ,第 178 頁。☍ - 林晨:
觸摸琴史 ,第 267 頁。☍ - 參見菏雨嫣然
網名 :侯作吾先生 ,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江嘉佑說:「1958 年,我在龍先生那兒上課的時候曾經碰到過侯作吾先生」。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北京:三聯書店,2013 年,第 65 頁 - 李星棋回憶說:「我聽說當年侯先生調到四川音樂學院來,是中國音協主席呂驥給川音院長常蘇民寫信說:『侯作吾調來你院……』不知他當時來成都是不是爲了治病。趕上 60 年代頭兩年……你老師
何朝現 爲了照顧他就把他接到家裏去住。」楊曉主編: 則應該是 1960 年調回川音,那麽 1956─1960 年侯作吾大概在上海與成都之間往返。另,楊柳青在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古琴專業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中寫道:「1963 年侯作吾到四川音樂學院短期教學」,當爲不確。碩士學位論文,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系,2013 年 江嘉佑:「侯老在川音代課正値自然災害期間」。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65 頁 - 參見
營山縣志‧人物傳 ,第 818 頁;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 何明威口述,楊曉、範靜一整理:
何明威──童年埋下的古琴伏筆 ,成都日報 2014 年 4 月 21 日第 15 版。☍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菏雨嫣然
網名 :侯作吾先生 ,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6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 陳長林:
憶往思來──記今虞琴社的一些活動 ,陳長林琴學文集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年,第 283 頁。☍ - 據无極師所說;存世錄音
高山流水 ;營山縣志‧人物傳 ,第 818 頁;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琴者情也 ,第 75 頁。可靠性値得懷疑,只能暫存於此以備一說。☍ - 楊蔭瀏、侯作吾整理:
古琴曲彙編 ,北京:音樂出版社,1956 年,第 52─62 頁。☍ - 戈弘:
神奇的〈神人暢〉──與古琴家丁承運一席談 ,人民音樂 1994 年 Z1 期。☍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慕岷齋
網名 :憶我的老師李星棋先生 ,2016 年 5 月 5 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wMjQ0Mw==&mid=2649459178&idx=1&sn=aa991d6e082b88481dac30ae2a1afc4d&mpshare=1&scene=1&srcid=10047yXb5M5HKn9izXWLmx75#rd。☍ - 參見菏雨嫣然
網名 :猿鶴雙清 ,2013 年 3 月 21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f0l.html;菏雨嫣然網名 :侯作吾先生 ,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抄本封面寫道「侯作吾譯著初稿」,末尾寫道「星棋 1975 年 7 月 31 日抄於樂山淩雲山」。☍ - 徐時琪撰,1597 年刊行,共 3 卷,收 13 首琴歌,均有詞。
據 ☍琴曲集成 第 7 冊 - 據无極師所說;王華德自述曰:「1952─1954 年多次赴北京拜查阜西老師、管平湖老師、侯作吾老師學習琴曲,曲目有:
流水 瀟湘水雲 洞庭秋思 猿鶴雙清 。」王華德: 查、管均不會華德自述 ,2008.1.22 琴者情也 ,第 16 頁猿鶴雙清 ,故此曲爲向侯氏所學。唐健垣說:「王華德 復取譜自學,……猿鶴雙清 ……等曲,均以譜爲師者」,當爲不確。唐健垣: 另,王華德寫道,王華德 ,王華德演奏,易有伍錄音:蜀中琴韻 附錄資料,香港:雨果唱片,1993 年,第 2 頁猿鶴雙清 爲「謝琳太古遺音 載」,然其錄音並非太古遺音 本,而是綠綺新聲 本。王華德: ☍琴曲簡介 ,蜀中琴韻 ,第 4 頁 猿鶴雙清 一曲,網路上有錄音流傳者有王華德、俞伯蓀、趙曉霞、李夢潔、晴奴蠻弓、鄧麗珠。王華德受之侯氏,趙曉霞、李夢潔、晴奴蠻弓、鄧麗珠受之俞伯蓀。關於俞氏一脈的傳譜,鄧麗珠 這樣說道: 「猿鶴雙清 ,先師俞伯蓀先生傳譜。據考,該譜爲侯作吾先生據綠綺新聲 打譜成,而一說又爲俞伯蓀老師先夫人秦學愛打譜。蜀中原俞師及王華德先生常彈,後主要以俞氏門人彈奏光大,並爲蜀中一門秘傳之曲。昔日俞師教授,非技法純屬者不授此曲,以免未達曲情,唐突古人。因不輕授,嬉稱「秘傳」。雖另有有獲譜據彈者,終不同於手傳之韻。該曲早年眾人以手速爲尙,難免有猿鶴相輕之感。俞師晚年一改前風,強調穩重清晰,終使聲清韻遠,更合猿鶴嬉戲,相親自然之和意。今依老師所囑,同門撫弦如此,是以小記。──丁酉秋星也於成都摩詰琴院」☍- 査阜西:
怎樣克服古琴譜的缺點 ,査阜西琴學文萃 ,第 308 頁。☍ - 朱江書、甘紹成:
蜀中古琴藝術資源現狀調查 ,音樂探索 2016 年 03 期。☍ - 陳彤:
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琴者情也 ,第 75 頁。這一說法不知何指何據,可能是在上海藝專時隨其學琴,也可能是在上音任教期間有所交流。☍ 營山縣志‧人物傳 ,第 818 頁。☍- 許健:
洋洋兮著江海 ,人民音樂 1962 年 Z1 期。☍ - 陳長林:
憶往思來 ,陳長林琴學文集 ,第 283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6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6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5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營山縣志‧人物傳 ,第 817 頁。☍- 參見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營山縣志‧人物傳 ,第 817 頁。關於背琴進防空洞一事,營山縣志 和李星棋都有說,前者出版於 1989 年,後者采訪時間是 2010 年秋至 2013 年初夏,見楊曉: 前者最早於 2007 年流傳到網上,那麽有兩種可能,一是李星棋看見或聽說了網上的說法,二是很早就一直有這箇說法,現无法判斷是何種情況。☍蜀琴百年口述史:古琴承傳與蜀地記憶 ,中國音樂學 2014 年第 3 輯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3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0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陳彤:
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 ,琴者情也 ,第 57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6 頁。☍ - 唐健垣:
蜀中琴韻 ,蜀中琴韻 ,第 1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396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6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311 頁。☍ - 楊曉主編:
蜀中琴人口述史 ,第 404 頁。☍ - 菏雨嫣然
網名 :侯作吾先生 ,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 - 黃凱華:
師竹琴說 ,2016 年 1 月 9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2abc4c0102vw2d.html。☍ - 見劉彥:
古琴在美國的生存狀態一瞥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音樂與表演版 2009 年 02 期;唐健垣:蜀中琴韻 ,蜀中琴韻 ,第 1 頁。☍
关于张乐山
有如下信息:1949 年 2 月“中共川北工委派张乐山到县,建立中共营山特支,张乐山兼任书记。至年底,发展党员 30 余人。”12 月 15 日“成立营山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接管旧政权……张乐山为副主任委员。”(营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山县志·大事记》,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年,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