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琴人侯作吾先生

2018 年 2 月 7 日識:此文選入川派古琴學會會刊錦江琴刊第二期丁酉刊。時隔一年有餘,在文法、結構上稍作調整;刻意隱去了「川派」的說法,而只把侯氏作爲蜀中琴人,這源於我認識上的一些變化。太老師王華德曾隨侯作吾學琴,於是搜集了一些資料,當時十一假期得閑,遂作此文。
約 1953 年今虞琴社雅集,後排右三爲侯作吾先生。此照片經人工智能放大上色修復

原圖 孟慶君 得於蘇漢興,經 jpghd.com 著色放大

摘要 侯作吾先生是現代著名古琴家,一生癡迷於琴藝。他少年時期接受近代西方藝術教育,青年時期積極配合中共地下運動,解放後全力投身古琴事業。他開五線譜與減字譜對照之先河,推動了古琴譜的改良工作;將天聞閣琴譜高山流水合爲一曲,爲琴樂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對神人暢猿鶴雙清等曲進行打譜,復原了一些重要古曲;形成了靈活生動、雄渾磅礴的演奏風格,對一些琴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古琴音樂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然他性格孤傲古怪,培養的學生不多,且病魔過早奪去了他的生命,故人們對他的了解甚少。通過盡可能搜集相關資料,以力求對侯氏作相對全面的描述。

一、生平

侯作吾1910─19631,名卓,又名遇辰,營山縣四喜場人,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理論家,先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是中央音樂學院第一箇古琴教授。自幼性敏好學,尤嗜古琴繪畫。

1933 年畢業於上海藝專,其父送他至日本士官學校讀書,他无意仕進,到日本後違父意進了上野美專。學成回國後相繼在重慶相園寺小學、壁山中學、成都藝專任教。

1946 年回到四喜老家,與中共地下黨員張樂山、陳子木等在四喜神龍巖建立了聯絡站。侯氏將陳子木請到家裏,詢問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得知當地鄉保長強拉外地人當壯丁,他表示願去做這箇工作以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資助糧食 5000 多斤懷疑此處多加了幾箇 0。1949 年 12 月 12 日,第四野戰軍鎮江縱隊第二支隊解放渠縣,在張樂山率領的武工隊帶領下,向營山挺進。14 日,解放營山縣城,侯作吾參加迎接解放軍的活動。渠縣清溪地下黨活動雖已公開,但還沒有解決經費問題,侯作吾得知,立即捐贈銀元 40 元。

1950 年,重慶解放後不久,前往西南人民廣播電臺國際臺錄製秋鴻2

同年,前往中央音樂學院時在天津任教,爲中央音樂學院第一箇古琴教授。3 1951 年 4 月,楊蔭瀏時任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副主任攜曹安和、侯作吾來京,會同在京琴人錄音,爲音樂學院學生提供參考。41953 年 2 月 13 日至 3 月 12 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舉辦「中國民族音樂廣播欣賞會」,每晚 6─7 點播放民族音樂,古琴部分就有侯作吾的高山流水51954 年 3 月 27 日,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民間音樂組更名爲民族音樂研究所6呂驥直接領導工作,將古琴音樂研究列爲重要工作內容。民研所首先聘任了侯作吾和管平湖,此後又陸續聘請全國各地有造詣的古琴家爲通訊研究員如查阜西、顧梅羹7 或通訊演奏員如吳景略8

19549─1957 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1956 年民研所進行全國琴人調查,據筆者所見,此次采得的琴人通訊錄有兩箇版本,一爲林晨版,一爲網路版:

1956 年古琴采訪小組訪問表、通訊錄10
姓名別號性別年齡籍貫職業師承錄音曲目未錄及不熟練的琴曲住址
侯作吾不詳四川教師不詳高山、流水不詳

1956 年中央民研所全國琴人調查11
籍貫師承通訊處電話錄音曲目未錄曲目
四川安福路 62 弄 6 號高山流水醉魚等十余首

1956 年 5 月 3 日至 16 日,「錄今虞琴社社員的琴曲,琴社之外,錄衛仲樂、侯作吾各二曲」12,林晨版通訊錄記爲高山流水二曲,網路版爲高山流水一曲。然1956 年古琴采訪錄音一覽表記錄的曲目爲高山流水,編號 81,時長 7 分 36 秒,13老八張留下的是高山流水一曲,時長爲 7 分 56 秒左右。那麽到底是一曲還是兩曲,老八張的錄音是否就是 1956 年采訪時的錄音,我們不得而知。亦或是「5」誤作「3」,也不是沒有可能。

1956─1958 年,在西南藝術專科學校川音前身任教。14

1959─1960 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

1960 年,經呂驥介紹,調回川音任教,15住在學生何朝現家中。五十年代之後受盡喉癌折磨,1963 年初前往上海,不久,醫治无效逝世。16

二、琴藝

(一)印象

我們先看以下幾位琴家、音樂家對侯先生彈琴的印象。

侯作吾嫡傳弟子何朝現說他「琴彈得好哦!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得哪箇不讚賞佩服的。」「一彈琴……陽光得很啰!每箇人都想跟他學琴。」17

斫琴家何明威說:「侯作吾先生彈琴瀟灑奔放、跌宕婉轉,音樂性極強……流水彈得氣勢如虹、驚濤拍岸,用雄宏渾厚來形容是沒錯的。」18

蜀中琴人李星棋對何朝現的學生說:「你師爺琴彈得好得很啰!」19 他聽過侯作吾演奏的瀟湘水雲,「至今記憶猶新,仿佛就在昨天,其姿勢的優美、手法的靈巧、琴音的感染力」令他難以忘懷。20

龍琴舫的學生江嘉佑說:「侯先生在琴學上是很了不起的人,我對他在演奏上的功力非常敬仰,箇人覺得他們那一代中,管平湖、吳景略、侯作吾和張子謙的演奏是各有千秋的,都是當代的頂級琴家。你聽他在老八張中的高山流水,實在是大氣磅礴。」21「侯先生是學西樂的,又是教美術的,學養很高,古琴確實彈得好。」22

何朝現的學生王鐵軍說:「1991 年都江堰成立張孔山紀念館時,中國音協主席呂驥講話,開場就說:『我記得 1960 年有一次我在四川音樂學院聽了一場音樂會,那箇彈流水的侯作吾先生眞是把我彈服了。他那箇神態、風度、手勢之美,技術之嫻熟,簡直是爐火純青,把流水的音樂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喲!那眞是又飽耳福,又飽眼福了哦!」23

琴家陳長林說:「高山流水秋鴻等曲,氣派雄偉、浩蕩,令人振奮。」24

根據以上幾位琴家的回憶,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箇共同點:其一,儀態端正從容,優雅柔美;其二,手法靈活,技術嫻熟;其三,音樂性強,悅耳動聽,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四,充分體現了大氣恢弘、雄渾壯闊的特點。這樣的描述令筆者心嚮往之,卻只能通過一首模糊的錄音來感受,殊爲可憾。

(二)高山流水

侯氏善彈曲目有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天問秋鴻神人暢猿鶴雙清醉漁唱晚憶故人廣陵散25等。其中最出名的一曲是高山流水,此曲譜收入了他與楊蔭瀏合編的古琴曲彙編中。26

「老八張」留存一首高山流水錄音,我們可以此窺見侯先生的演奏特點。他有三種獨特的構造音樂形態的方式:一、多用串音產生跌宕,且串音依附於之前或之後的音,故串音所在的節拍單元中有很多空間。二、把一般連在一起彈的兩箇音拆分到兩箇節拍中,產生大量留白。三、反其道爲之,下一箇樂句開頭幾箇音形成串音,和前一箇樂句緊密連接,把本來歸入兩箇拍子的音連在一起。這樣構形,產生了大量留白,構成了誇張的疏密關系,形成獨特的連綿不絕之感和跳躍感,再加上其靈活精巧的指法,依靠細微的音量改變,加強了這種跳躍感,流水的奔騰之勢就形象地顯現出來。

高山流水自唐分爲二曲,開始獨立發展的歷程,侯氏又合二曲爲一,全曲 7 分 56 秒,4 分 15 秒之前是高山,之後是流水。第三段以天聞閣琴譜爲分段標準,即第二次text ,其他人的彈法依然是表現漫步山林間的悠然自得,而侯氏開始緩慢加速,本來用於分隔、形成呼應的泛音也同撇起連在了一起。除了中間表現峰回路轉的部分速度放緩以調節氣息,一直以較快的速度行進。第七段表現聲音在山谷間回蕩的連續的撮,由於加快了速度,這一意象隨即變成了流水逐漸匯聚的形態。隨後放慢速度,高山結束,接流水第四段中後部分,天聞閣琴譜註有「此處接高山」,看來侯氏即按半髯子原意進行改編。第四段中部以前表現的泉水逐漸匯聚成江河之意,爲高山之志,合爲一曲後刪去這一部分。古本高山流水的重心其實是在流水上,高山絕不僅僅爲了表現仁厚之德,侯氏深諳此理,故高山部分也彈得較快,以爲流水造勢,其意浹備矣。

筆者竊以爲,單憑這一首錄音,就足以奠定他在琴人之林中的地位。其演奏風格和管平湖、喻紹澤等的踏實穩健形成極大的對比,靈活婉轉的樂音讓聽者難以相信出自老一輩之手,其音樂性恐怕足以和吳景略比肩。

(三)猿鶴雙清

據无極師說,王華德先生的神人暢猿鶴雙清受學於侯先生。世人以爲神人暢最早的打譜者爲丁承運,其實不然,1982 年丁承運打譜27後此曲纔流行起來。侯先生打譜之神人暢,傳授至今已是第四代,僅是因爲流傳不廣,其業方晦耳。无極師所傳神人暢走音部分的節奏處理與當今流行版本均大不相同,其靈活生動與高山流水如出一轍,頗可見侯先生的影子。

李星棋說:「很多人在爭,說猿鶴雙清是自己打的譜,原稿現在在我這裏,是你老師何朝現借給我的,是侯作吾先生打的。」28李星棋的學生慕岷齋網名說李星棋曾向侯作吾求學,手抄猿鶴雙清譜稿。<a id=“29"href="#29a”>29李星棋學生菏雨嫣然網名在網誌上貼出了侯作吾打譜,李星棋傳抄的猿鶴雙清然未知此二人是否爲同一人30現據此譜進行一些分析。

琴曲集成中,除去翻刻而完全相同的,有 20 箇琴譜刊有此曲。根據描述,李星棋抄本應該極爲接近侯作吾譜本的本來面貌。經筆者比對,侯作吾打譜選用的譜本爲綠綺新聲31。除箇別指法編排外,抄本與原譜幾乎相同如勾變爲踢,勾變爲勾踢,將第四段的兩箇滾拂變爲一箇,抄本吟猱未標註。另,原譜第四段將第三段大部分、第四段開頭重複了一遍如下圖所示,侯本將重複部分刪除,使之更加精簡,原譜 12 段變爲 10 段。

除上文李星棋所述的理由,筆者還有三驗以證明此曲最早爲侯氏打譜。其一,筆者聽過的當今琴人彈的猿鶴雙清,都是以侯先生精簡後的綠綺新聲本爲基礎的。其二,綠綺新聲本在猿鶴雙清的傳承體系中獨樹一幟,幾乎獨立於其他的傳承體系,與其余各譜均不相同,若其他人打譜,爲何會如此巧合地選中綠綺新聲?其三,王華德在 50 年代便向侯氏學得此曲,32蜀中琴人應无更早打譜者。當然,俞氏說自己爲該曲的打譜者,自然也沒問題,我們在此討論的只是最早打譜者。33

(四)琴譜

侯先生對推動古琴譜的發展頗有貢獻。1956 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楊蔭瀏和侯作吾合編的古琴曲彙編,開五線譜與減字譜雙行對照之先河,這種譜式也一直沿用至今,受到琴人的普遍認同。「四川古琴家侯作吾先生在前年1951 提出了一套有相當體系,想根本改革古琴譜的譜式。」34侯氏對改革古琴譜的想法至遲在解放後便已初具雛形,並在古琴曲彙編中付諸實踐。

(五)師承

侯作吾師承,可能有龍琴舫35自稱「霸派」,然亦與張孔山一脈有很深的淵源、崇明島一琴人、南京居士夏一峰36。龍琴舫的可能性應該很大,而所謂「崇明島琴人」與夏一峰,其眞實性則不得而知,只能暫存於此。

(六)身份認同

在一次上海古琴集會上,名家薈萃,侯作吾最年少,鼓高山流水,滿座皆驚,均視之爲蜀派名家,由此名噪浦江。37許健說:「成都侯作吾更是本鄉本土的川派正宗」。38陳長林稱之爲「川派侯作吾先生」。39

可見,外人均將侯氏視爲川派代表。然侯先生對自己身份的看法,我們不得而知,筆者倒是以爲他自認爲无黨无派的可能性比較大。

三、性格

侯先生以脾氣古怪而聞世。李星棋說他「就是孤傲得很……脾氣又怪」。40 江嘉佑說:「1958 年……印象中侯先生是一副毛焦火辣的樣子,成天轉著脖子,我們當時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後來纔曉得他是喉癌……有一段時間,侯老回到成都治療喉疾,也曾在四川音樂學院代過課……他那時腫得非常厲害,心境很差很灰。」41他去世前獨自跑到上海遠郊的一座山上躲著等死,吳景略等人找到他,堅決不出來,江嘉佑「知道後去把他背下來,強行住進醫院,不久去世。」42吳景略說:「侯兄這箇人和我交往很深,就是箇性太強,又傲氣,一輩子不願求人,不願意麻煩拖累別人。」江嘉佑語43

面對求學者,「他就是兩箇態度:一是勸你不要學,說學這箇沒有前途;二是不表態,隨你咋箇纏就是不理你。」何朝現語44有一次江嘉佑和他同坐一輛車到工廠演出,「在車上我試著說想跟他學習彈古琴。他說:『年輕人,不要學這箇,這門藝術磨人得很,會影響你的前途的……』就這樣把我推了。」45何明威對王鐵軍說:「你們師爺就是傲慢得很,我聽好多人說他們想跟侯先生學琴,結果是隨便你咋箇纏,他看也不看,理也不理。你們老師運氣好啊,困難年間侯先生住在他家裏,聽琴學琴好方便。我聽你老師說,侯先生喜歡川劇得很,那時你老師是成都市川劇團辦公室主任,每周六就請侯先生看川劇,他高興得很」,正因爲這兩箇原因,何朝現纔得以跟侯作吾學琴。46

何朝現說侯先生還有箇怪癖,「不管是他彈琴還是教學時學生彈琴,不管是在臺下還是臺上演出,只要一斷弦,他轉身就走。有一次在音樂學院音樂廳演出,還請了很多領導到場觀看,聽說是審查節目。他彈流水正高潮時,突然啪一聲斷了根弦,他當時一楞,臉一沈!兩秒鐘後起身拂袖而去!」47

他在生活方面不講究,但嗜琴如命。何朝現說:「侯老師脾氣怪,生活、穿著不講究,一箇布挎包稀爛,裝的就是書、茶、藥三件『寶』。但是一上臺,一彈琴,嗨!簡直變了一箇人,陽光得很啰!」48他不善於料理生活,啃鍋盔,嚼冷燒饃是常有的事,49房間裏「臟亂差占齊了,床上稀亂,帳子垮起。拿把扇子煽爐爐燒開水,一屋都是煙子」。抗戰期間日機空襲,他置貴重物品不顧,單背古琴去鉆防空洞。50何明威說他「是箇琴癡,生活方面不修邊幅,像箇活濟公,可是對琴像愛護『先人板板』一樣。每次取出琴來都是一塵不染,亮踏踏的。」51

四、教學

侯先生對學生要求極爲嚴格,「從手勢、坐姿、面部表情、臺風、琴曲表現力等,要求都很高,達不到他的要求你就休想下課。他說『平常練習要和上臺表現一樣,都要求進入狀態』,只要你上課走神,沒有好的精神狀態,他馬上就叫你不要彈了,回去休息。如果你不聽還在那兒彈,他馬上轉身走人。」何朝現語52

一次,王鐵軍由於課下未練習,返課時彈得很結巴,何朝現對他說:「今天要是遇到你師爺,你彈到天亮都走不脫。我跟你說,我當初學琴有一次也是這樣,老師腔都不開,就把你死盯到,盯得你毛骨悚然直冒虛汗,然後他轉身就出去了。」53

然而另一方面,他也愛學生,深感傳承琴藝之任重道遠。何明威對王鐵軍說:「後來侯先生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還是決定回上海。……你老師送他到火車站去,他很悲涼地對你老師說:『感謝你多年來對我的照顧,成都我可能沒有機會再回來了。難得我們有緣師生一場,你有啥子要求盡管說,我能辦到的一定爲你辦到。』」54

王華德在北京隨侯先生學琴時,經常一大早還沒起床,侯老師便已到旅館樓下等他,急於給他上課。55

五、學生

關於侯作吾先生的學生,江嘉佑說:「我知道侯老師在成都正式教的學生有三箇,一箇是你們老師何朝現,他是校外弟子,另兩箇是蘇漢興和張修容已故。他們是當時川音的學生。其他所謂學生只是受過泛泛指點而已。」56唐健垣稱,王華德、呂振原、何朝現曾受學於侯氏。57

現將筆者所知受學於侯氏者列舉如下。至於在央音、上音的學生,尙有待查證。

何朝現已故,錦江琴社第二任社長。1959 年從侯氏學琴。58江嘉佑說:「你們何老師人品好,很正,確實也得到侯老師的眞傳。」59何明威說:「他收你老師爲徒,盡心傳授琴藝,而你老師也確實得其眞傳。」60何朝現有弟子王鐵軍等。

蘇漢興,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供職於峨眉電影樂團。編二胡練習曲,被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用作教材。侯作吾在川音任教時,蘇漢興跟隨他學習古琴。他創作古琴練習曲,編著成都古琴考級練習曲61引入了西方音樂的技法概念。

王華德已故,古琴、琵琶演奏家,供職於四川省曲藝團,乾坤琴社創始人,隨侯氏學猿鶴雙清神人暢高山流水等曲。

李星棋已故,古琴演奏家、斫琴家,他回憶說:「我也想跟他學琴,他只給我指點了一下,沒有正式教我。」62菏雨嫣然講,1956 年侯作吾在川音任教時,王華德帶李星棋見了侯作吾,表達了想跟隨其學琴的願望,侯先生答應了,但因身體原因一直未果。63李星棋的學生黃凱華說:「先生西歷一九五八年始治琴」64,說明的確有所拖延。

呂振原已故,華裔,生於江蘇昆山,幼時舉家遷至香港,師承侯作吾,琵琶、古琴演奏家呂培原之兄。60 年代以來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系副教授,教授古琴及中國民樂,將蜀中琴韻播乎海外。65

註腳

  1. 陳彤寫爲 1905─1967,不確。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樂秀清主編:琴者情也──川派古琴藝術家王華德誕辰 90 周年紀念,香港:中國科學藝術出版社,2011 年,第 75 頁
  2. 以上內容見李定國主編:營山縣志‧人物傳,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年,第 817─818 頁;營山縣志‧大事記,第 19 頁。這段信息最早在「營山論壇」發佈於網絡現已不存,之後迦右心網名轉載於自己的網誌琴學資料 34 の侯作吾,2007 年 9 月 27 日,http://blog.tianya.cn/post-335153-11168407-1.shtml,後各網站陸續轉載,以致現在檢索「侯作吾」都是此段內容,然其來源卻不明,今筆者查證後明確了其出處。網傳文字有誤,已據改。
  3. 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琴者情也,第 75 頁。
  4. 參見査阜西:琴壇漫記,黃旭東、伊鴻書、程源敏、查克成編:査阜西琴學文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年,第 7 頁。
  5. 陳嘉瑞:天津近現代古琴藝術發展疏略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7 年 04 期。
  6. 關於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成立時間,有幾種說法:①1954 年 3 月林晨:觸摸琴史──近現代琴史敘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年,第 194 頁②1954 年 3 月 27 日喬建中:現代琴學論綱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 年 02 期③1954 年 4 月魏艷:呂驥與古琴音樂的傳承文化學刊2009 年 01 期④北京古琴研究會下屬於民族音樂研究所,於 1954 年 10 月 10 日成立,此時距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建所不到半年。林晨:觸摸琴史,第 172 頁
  7. 參見顧梅羹:琴學備要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年,第 517 頁。然嚴曉星在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中考證道,顧梅羹並非通訊研究員,茲不贅述。
  8. 參見魏艷:呂驥與古琴音樂的傳承;許健:難得的知音──呂驥同志和古琴音樂研究1989 年 02 期;林晨:觸摸琴史,第 194 頁。
  9. 上限斷在 1954 年,據民族音樂研究所率先聘請侯作吾、管平湖,時應在北京;陳彤所寫:「同年1954,王華德借赴上海演出的機會,向旅居上海的川籍古琴名家侯卓吾請教高山流水兩首琴曲。」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琴者情也,第 56 頁
  10. 資料來源爲林晨:觸摸琴史,第 283 頁。註釋說當時侯作吾的訪問表尙未收到,僅進行了錄音。此表將侯作吾的信息分在了上海琴人中。
  11. 資料來源:珍貴資料!1956 年中央民研所全國琴人調查,2010 年 2 月 21 日,http://www.guanglings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4。然此表出於何處,筆者尙未查到,發帖人說是以前音樂學院的老師給他的。這是最早出現此內容的網頁,此後許多網站陸續轉載。安福路離上海音樂學院不到 1 公里,且職業爲「教師」,說明當時侯作吾在上音任教。
  12. 林晨:觸摸琴史,第 178 頁。
  13. 林晨:觸摸琴史,第 267 頁。
  14. 參見菏雨嫣然網名侯作吾先生,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江嘉佑說:「1958 年,我在龍先生那兒上課的時候曾經碰到過侯作吾先生」。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 年,第 65 頁
  15. 李星棋回憶說:「我聽說當年侯先生調到四川音樂學院來,是中國音協主席呂驥給川音院長常蘇民寫信說:『侯作吾調來你院……』不知他當時來成都是不是爲了治病。趕上 60 年代頭兩年……你老師何朝現爲了照顧他就把他接到家裏去住。」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則應該是 1960 年調回川音,那麽 1956─1960 年侯作吾大概在上海與成都之間往返。另,楊柳青在古琴專業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中寫道:「1963 年侯作吾到四川音樂學院短期教學」,當爲不確。碩士學位論文,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系,2013 年江嘉佑:「侯老在川音代課正値自然災害期間」。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65 頁
  16. 參見營山縣志‧人物傳,第 818 頁;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17.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18. 何明威口述,楊曉、範靜一整理:何明威──童年埋下的古琴伏筆成都日報2014 年 4 月 21 日第 15 版。
  19.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20. 菏雨嫣然網名侯作吾先生,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
  21.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65 頁。
  22.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5 頁。
  23.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24. 陳長林:憶往思來──記今虞琴社的一些活動陳長林琴學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年,第 283 頁。
  25. 據无極師所說;存世錄音高山流水營山縣志‧人物傳,第 818 頁;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琴者情也,第 75 頁。可靠性値得懷疑,只能暫存於此以備一說。
  26. 楊蔭瀏、侯作吾整理:古琴曲彙編,北京:音樂出版社,1956 年,第 52─62 頁。
  27. 戈弘:神奇的〈神人暢〉──與古琴家丁承運一席談人民音樂1994 年 Z1 期。
  28.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29. 慕岷齋網名憶我的老師李星棋先生,2016 年 5 月 5 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wMjQ0Mw==&mid=2649459178&idx=1&sn=aa991d6e082b88481dac30ae2a1afc4d&mpshare=1&scene=1&srcid=10047yXb5M5HKn9izXWLmx75#rd
  30. 參見菏雨嫣然網名猿鶴雙清,2013 年 3 月 21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f0l.html;菏雨嫣然網名侯作吾先生,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抄本封面寫道「侯作吾譯著初稿」,末尾寫道「星棋 1975 年 7 月 31 日抄於樂山淩雲山」。
  31. 徐時琪撰,1597 年刊行,共 3 卷,收 13 首琴歌,均有詞。琴曲集成第 7 冊
  32. 據无極師所說;王華德自述曰:「1952─1954 年多次赴北京拜查阜西老師、管平湖老師、侯作吾老師學習琴曲,曲目有:流水瀟湘水雲洞庭秋思猿鶴雙清。」王華德:華德自述2008.1.22琴者情也,第 16 頁查、管均不會猿鶴雙清,故此曲爲向侯氏所學。唐健垣說:「王華德復取譜自學,……猿鶴雙清……等曲,均以譜爲師者」,當爲不確。唐健垣:王華德,王華德演奏,易有伍錄音:蜀中琴韻附錄資料,香港:雨果唱片,1993 年,第 2 頁另,王華德寫道,猿鶴雙清爲「謝琳太古遺音載」,然其錄音並非太古遺音本,而是綠綺新聲本。王華德:琴曲簡介蜀中琴韻,第 4 頁
  33. 猿鶴雙清一曲,網路上有錄音流傳者有王華德、俞伯蓀、趙曉霞、李夢潔、晴奴蠻弓、鄧麗珠。王華德受之侯氏,趙曉霞、李夢潔、晴奴蠻弓、鄧麗珠受之俞伯蓀。關於俞氏一脈的傳譜,鄧麗珠 這樣說道: 「猿鶴雙清,先師俞伯蓀先生傳譜。據考,該譜爲侯作吾先生據綠綺新聲打譜成,而一說又爲俞伯蓀老師先夫人秦學愛打譜。蜀中原俞師及王華德先生常彈,後主要以俞氏門人彈奏光大,並爲蜀中一門秘傳之曲。昔日俞師教授,非技法純屬者不授此曲,以免未達曲情,唐突古人。因不輕授,嬉稱「秘傳」。雖另有有獲譜據彈者,終不同於手傳之韻。該曲早年眾人以手速爲尙,難免有猿鶴相輕之感。俞師晚年一改前風,強調穩重清晰,終使聲清韻遠,更合猿鶴嬉戲,相親自然之和意。今依老師所囑,同門撫弦如此,是以小記。──丁酉秋星也於成都摩詰琴院」
  34. 査阜西:怎樣克服古琴譜的缺點査阜西琴學文萃,第 308 頁。
  35. 朱江書、甘紹成:蜀中古琴藝術資源現狀調查音樂探索2016 年 03 期。
  36. 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琴者情也,第 75 頁。這一說法不知何指何據,可能是在上海藝專時隨其學琴,也可能是在上音任教期間有所交流。
  37. 營山縣志‧人物傳,第 818 頁。
  38. 許健:洋洋兮著江海人民音樂1962 年 Z1 期。
  39. 陳長林:憶往思來陳長林琴學文集,第 283 頁。
  40.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41.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65 頁。
  42.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65 頁。
  43.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5 頁。
  44.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45.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5 頁。
  46.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47.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48.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49. 營山縣志‧人物傳,第 817 頁。
  50. 參見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營山縣志‧人物傳,第 817 頁。關於背琴進防空洞一事,營山縣志和李星棋都有說,前者出版於 1989 年,後者采訪時間是 2010 年秋至 2013 年初夏,見楊曉:蜀琴百年口述史:古琴承傳與蜀地記憶中國音樂學2014 年第 3 輯前者最早於 2007 年流傳到網上,那麽有兩種可能,一是李星棋看見或聽說了網上的說法,二是很早就一直有這箇說法,現无法判斷是何種情況。
  51.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52.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3 頁。
  53.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0 頁。
  54.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55. 陳彤:川派古琴家王華德的古琴藝術琴者情也,第 57 頁。
  56.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6 頁。
  57. 唐健垣:蜀中琴韻蜀中琴韻,第 1 頁。
  58.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396 頁。
  59.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6 頁。
  60.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61.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311 頁。
  62.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第 404 頁。
  63. 菏雨嫣然網名侯作吾先生,2013 年 3 月 26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b8c600101bjuj.html
  64. 黃凱華:師竹琴說,2016 年 1 月 9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2abc4c0102vw2d.html
  65. 見劉彥:古琴在美國的生存狀態一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 年 02 期;唐健垣:蜀中琴韻蜀中琴韻,第 1 頁。

关于张乐山

有如下信息:1949 年 2 月“中共川北工委派张乐山到县,建立中共营山特支,张乐山兼任书记。至年底,发展党员 30 余人。”12 月 15 日“成立营山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接管旧政权……张乐山为副主任委员。”(营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山县志·大事记》,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年,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