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 380
版權
CC BY-NC-SA 4.0 非商業用途的使用請註明來源
摘要
本文通過對明朱權神奇秘譜 卷上太古神品 的遁世操 華胥引 古風操 高山 流水 陽春 玄默 招隱 酒狂 獲麟 秋月照茅亭 山中思友人 小胡笳 頤眞 等 14 首主體保留唐代遺存的琴曲進行梳理,發現其中普遍存在類附點型跌宕。進而指出,類附點型跌宕是早期琴樂中普遍存在的演奏特點。
關鍵詞
[跌宕 打譜 結構 神奇秘譜 附點]
一、幾點說明
(一)本文推導的預設:在唐代琴樂中,不同的音組若結構相同,則節奏相同。若讀者對此持懷疑態度,那麼本文則不需看下去。唐代琴樂顯示出琴樂發展的早期特點,即疊句、變奏,樂曲對通過一些基本樂句進行演繹,得到一系列結構相同的樂句,構成樂曲主體,再加上連接性樂句,組成全曲。
(二)本文以指法爲劃定單元的依據,而非以單位時値。即將結構相同的音組劃爲一箇基本單元,而非以西方譜式爲標準劃定小節。故採用減字譜,而不用簡譜或線譜。
(三)所謂「在聽覺上」,指在聽到一些音時會對其進行概念化、近似化處理,如 本有時値,但聽覺上會取消其時値,變成瞬時性的結束標識符。
(四)所謂類附點,指附點的時値超過了 3/4 拍,接近於 1 拍,附點後的音與下一樂句緊密相連。這是類附點型跌宕的標誌。之所以說是類附點,是因爲其節奏型類似西方音樂的附點,然在具體形態、構造機理、意義上都有著本質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