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分期構想

只能看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寫出一部眞正的琴史。

漢代以前是幼年狀態,只能大量重複、變奏固定的散音主旋律,右手技法極爲繁複,存在大量的複合型指法。高山神譜神人暢保留了這一上古遺風。

魏晉時期,隨著琴器的定型,演奏技法大大豐富,廣陵散從萌芽走向成熟,是民間音樂的代表,幽蘭表現出玄風,是文人音樂的代表,琴樂發展出獨立的審美,表達文人的思想心懷。

唐代,琴樂反倒趨向質樸,但同時又透露出某種雍容華貴的色彩,高山陽春玄默主要旋律都體現這種特點。三段式成爲典型的曲式結構,如陽春酒狂梅花三弄雖然神譜梅花有大量宋代的發展,但整體結構仍然沿襲唐代的三段式

宋代,一方面,琴樂的特點表現出某種和魏晉時期的相似性,都表現出文人精神的出現與回歸,瀟湘水雲便是典型的文人音樂,但仍然保留了唐宋一脈相承的技法特點,但結構上有了較大的突破,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單元結構,其泛音段落完全是根據心理活動狀況來進行設置的。另一方面,在傳統曲目上,鳳翔千仞等大大提高了左手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跌宕的逐漸消失。

唐宋的走音一般不超過一箇來回,其實質是對右手的延伸。

元、明早期,以洞庭秋思西麓堂文王操西麓堂等爲代表,依然延續了早期琴曲的變調,而走音得到更大的發展,右手已不再具有主導地位,左手走音成爲本位,審美成爲音樂展開的主導,審美仍然延續了唐宋的慣性。結構上,雖然一首曲子同樣經過由下準到上準再到下準的過程,但已不是唐代簡單的重複,而是各箇部分都發展出獨立的地位。

明中期至清,走手音進一步發展,右手成了左手的附庸,起作用在於延長左手的線條。而唐宋時期的審美慣性到了此時也基本消失,旋律性成爲本位,琴曲的改編以悅耳爲首要目標,文人精神成爲旋律的附庸,通過旋律來體現精神,而非以精神製作旋律。

總而言之,漢以前是萌芽時期,唐以前是早期,宋是中期,是過渡時期,元、明早期是晚期第一階段,明中期至清是晚期第二階段,到了現當代,琴樂發展進入全新的時期。

不得不說,琴樂的發展和書法的發展是同步的。晉唐時期筆法是主導,相當於琴的右手,明清時期線條爲主導,相當於琴的左手。當今人們不明於此,反倒將明清的特點當成中國藝術延續了兩千年的特點,謬矣!琴人們以韻爲最高的追求目標。近代以來的流派就是以韻爲本位下琴史發展的最終形態。與其以地域劃分流派,不如以師承劃分流派,以地域是古代交通不發達罷了。劃分一箇琴派的標誌:琴譜,而明清時期紛繁的琴譜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所謂對氣韻的演繹,基於由旋律性規定的審美的演繹。

唐代的沈家聲祝家聲可以算派別嗎?如果寬泛的來講,當然是,如果把派別定義爲古琴發展邏輯的頂點的產物,那不能算派別,只能算風格。現在的蜀派廣陵派浙派的劃分,大概是以吟猱綽注爲主要標誌?所以纔有那麼大的差別。唐代以前風格的差別是很小的,從書法上也可以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