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教授公開課《音樂審美心理》筆記

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全 83 讲)周海宏 筆記,整整一學期的課。

一、音樂的發生

聲音沒有空間造型,沒有邏輯符號,音樂是最感性的最純粹的藝術。

音樂能產生聯覺,與五官都能聯繫起來。純四度上行是最正義的旋律。音頭明顯(時間強度變化大)產生斬釘截鐵的感覺。比如母與子,母親肩膀的曲線不合人體,但能表現溫柔。現代派畫就像音樂,直接表達人的情感

四種音樂手法:

  • 模仿自然聲音
  • 符號化對應,類似自然語言。聽到馬賽曲想到法國人,聽到東方紅想到毛澤東。
  • 伴隨經驗聯想。北京喜訊到邊寨表現邊寨就用少數民族音樂,柏遼茲幻想交響樂 - 舞會
  • 聯覺對應。前三種手法的本質是理性思維,因為你知道這是什麼,都依賴聽者的經驗。真正有審美價值的應該是

周教授博士論文最有學術含量的一段:音樂表現對象的發生過程:

音樂——聽覺系統——純聽覺感受

​ ——聯覺——情態體驗,心裏隨著旋律波動,是否穩定。不穩定:微妙難以言傳。穩定:明確的情緒體驗,基於知識、經驗產生廣泛的聯覺。比如豆腐是中音,醬肘子是低音

​ ——視覺體驗,明亮

​ 貝多芬 32 首鋼琴奏鳴曲,5 首特別出名,正是有標題的 5 首。標題能讓聽眾產生聯覺。

如何理解音樂?

  1. 去聽,而不是讀資料。
  2. 提取主要音樂元素。
  3. 用聯覺描述主題的大致方向。
  4. 用邏輯線索把這些元素連接起來。

二、聯覺

音樂只有五種屬性能引起聯覺:

  1. 音高
  2. 音強
  3. 速度節奏
  4. 發音速度
  5. 緊張度

這也說明,音樂不能表現和音樂沒有聯覺關係的視覺對象、抽象的理性概念。比如可以表現悲傷,但不能表現水果、長相。比如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很多情況下聽不出來不是聽眾的問題,

  1. 是音樂根本不能表現。
  2. 沒有關注聯覺,或者不能激活聯想

實際上,一首曲子的絕大部分,表現的僅僅是音樂的審美理想,也就是好聽而已。絕大多數題解,都包含了很多解說者個人的想象,作曲家也參與和默認了這個過程。比如月光奏鳴曲是小報記者杜撰的。聽音樂不要想標準答案,只需沈浸其中。過去以樂曲解說爲主要活動的音樂推廣,把人們推出了音樂殿堂。這樣也直接扼殺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兩個口號:

  1. 音樂何需懂
  2. 音樂理解何需正確

只要有真功夫,別人就會服你,不要取悅低俗的東西,也不要高高在上。

我們可以說蒙娜麗莎的真品在盧浮宮,那命運交響曲的原作在哪?音樂沒有原作,原作是意向性對象,卽想像中的對象。浪漫主義時期,曾有過演奏家凌駕於作曲家之上的時候。比如車爾尼的巴赫,很多加上了個人理解。而現代錄音普及以後,大家都逐漸同化。沒有標準答案是音樂最大的魅力,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的闡釋。

三、音樂審美素質

音樂審美素質的構成,這是音樂教育方方面面問題的癥結。我們需要國家級音樂教育的頂層設計。

教育的大忌:

  • 結構失衡
  • 程序失當:小時候應該學的沒學。

素質的極大要素:

  • 需求:享受音樂;參與音樂;支持音樂

  • 能力:

    • 感覺能力;

    • 耐受能力:貝多芬用上十二音的時候,在那個時代都接受不了;

    • 知覺能力:

      • 音高的聯繫

      • 音強的聯繫:把力度相近的聯繫成一個整體;

      • 音色的聯繫:四手聯彈音色相同,糊成一塊;

      • 時間的聯繫:一個很長的樂句,如果彈得很慢,感受能力低的人就不容易聯繫在一起。

    • 專注能力:

      • 注意的選:擇同一時間只能關注一個聲部;沒受過音樂訓練的人一般聽的是高音部。

      • 注意的保持:線條越多,屬性越接近,間隔越長,對保持能力的要求越高

    • 記憶能力:可以掌握樂曲結構和樂曲意圖,就像管中窺豹,拼湊起全貌。

      • 完全再現

      • 變化再現

      • 局部再現

  • 習慣

    • 期待:聽眾不是被動的被音樂刺激,還有自己的期待、預測、要求。

      • 未知音

      • 理想音。對好的音樂有期待

    • 反應

      • 美感享受反應

      • 肢體律動

      • 情態情緒反應

    • 注意

  • 經驗。音樂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審美經驗。中國音樂沒有複調,是線性的,沒有複雜的高低建構。經驗需要廣泛積累,多聽世界各民族,沒有時間刷手機,沒有時間看電視!要多儲備,不要等到五十歲發現知識儲備不夠!

四、音樂要素的探索

音樂審美的態度:

  • 多元包容
  • 向上求新

二十世紀,我們把音樂的所有極限都探索過了:

  • 音高:不可聽——可聽——不可聽
  • 音強:聽不到——可聽——受不了
  • 音長:沒有反應——可注意——難以保持
  • 協和:單一——豐富——緊張——噪音
  • 聯繫性:沒聯繫——可組織——不可辨
  • 有序性:統一可期待——混亂不著邊際。偶然注意違反了這一要求。
  • 豐富性:枯燥——豐富——雜亂。簡約主義違反了這一要求,都是反藝術的。

所謂行為藝術只需要公然違背常識的勇氣,藝術是有底線的,藝術從業者有自己的尊嚴。

五、音樂評價

音樂評價的分歧為什麼那麼大,演奏好不好的標準是什麼?一個評委 90,另一個 70,哪個公正?

審美取向在不同演奏家之家有巨大差異,各有各的擁躉。

審美價值判斷的核心原理:

1、根據個人主觀感受,沒有客觀標準。建議:不要把自己的偏好強加於他人。

2、那麼怎樣評判好壞?在審美問題上,大部分人的想法一致,存在高度共識,有主體間性。

審美價值的高低是怎麼規定的?

態度是價值判斷引發的主體反應。藝術本體價值評價的三大標準:

  • 是不是:本質問題,底線價值
  • 好不好:品質問題,應有價值
  • 值不值:價格問題,附加值

權威之所以是權威,因為他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人類有共同的生物基礎。

結論是:現代音樂不能普及,貝多芬普及比較困難。

肖邦練習曲之所以比車爾尼更強,因為更複雜更豐富。

對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評價是非審美層面的。

六、如何演奏

演奏音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 【音】要全神貫注去控制每一個音。專注是習慣,練琴的時候不要想東想西。比如起音的變化速度,收尾的緩促,聲音的綿延。
  • 【句】音樂與情緒的同構,要對情態有敏銳的感受。嚴格按照譜來彈:業餘考級的要求
  • 【段】符合情感發展脈絡,卽使是反覆,也不一樣
  • 【曲】對生命的思考

保障音樂品質的要求:

  • 整體佈局:連接到位:符合發展邏輯,細節為整體服務;佈局清晰:段落之間的安排要層次分明。
  • 骨感結構:結構嚴謹。比如降 A 大調波蘭舞曲 53 號骨幹音的二度進行發展方向感與四度框架的支撐傾向。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霍洛維茲是老頑童,才華橫溢,浮想聯翩,但結構經常很鬆垮。
  • 基層組織(初級要求):均勻;整齊
  • 聲音品質(底線要求):音準;音色;音強

「美是感性的有序與豐富性。」

沒有層次設計,不是混亂就是單調。

七、音樂心理

平衡

平衡:有平衡的時候就有放鬆感,否則有緊張感。往上走,就有往下走的期待。比如 1 2 3,向上向下都可以,但如果力度漸強,就會向上,減弱,就會向下。所以當音強、音區結合以後,音高期待變得非常複雜。下五子棋、象棋很簡單,計算機很早就能戰勝人類,但圍棋很難。但音樂,卽使只有 7 音,計算機也做不到。誰找到了音樂創作的規則,誰就能取得突破。比如節奏感:1、等距,2、等分,3、等比。

向心平衡:向中間期待。作曲要高低音達到平衡,實現動態平衡。比如畫畫的主體在一遍,要用其他元素達到平衡。對平衡和運動都有期待,要在運動中達到平衡。

期待

1、期待包含預測性期待,這是經驗帶來的,有文本習得與文化習得。

旋律是否順暢?有慣性。慣性心理產生保持性期待。

2、反埶:相反趨勢

起承:程示部;轉:發展部;合:再現部

順應了求異心理,就能產生滿足感、紓解感。如果阻礙,就產生枯燥乏味或緊張。

營造緊張感的方法:音響不協和;求異心理得不到滿足。簡約手法:用很少的材料,根據求異心理,獲得很大張力,比如格萊斯基大鍵琴協奏曲通過越來越長的反埶週期,訓練聽眾,逐漸達到高潮。從古典到現代,語言變化了很多,但是慣性心理和求異心理都沒變。

快感的激發機制?需要獲得滿足。心理能量蓄積–釋放、心理體驗緊張–放鬆,達到快感。能量釋放的強度取決於能量蓄積程度以及釋放速度。

但要注意,等待是有限度的,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千萬不能超出期待閾限。如何增加閾限?1、加強刺激的強度。2、使用新材料喚起新的期待,如: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3、釋放一部分能量,稍微緩解心理張力。

如果期待的強度得不到滿足,就會失望。演奏時達到高潮前漸強,也要減慢。內心對音樂的敏感、清晰、強烈的期待是演奏家樂感最重要的部分。

八、創新

如何創新?什麼是新穎?

創新能力:

5 3 2 1 7 6 5 為什麼俗?因為完全符合人的期待,要有一些偏離。「俗」就是經驗非常熟悉 + 完全滿足人的期待。我們可以期待的範圍就是「規矩」。經典音樂沒有流行樂那樣容易記,是「好聽記不住」。

拉赫馬尼諾夫鋼琴前奏曲 Op.32, No.5,Lympany 和 Horowitz 比較,前者演奏很流美,但是沒有新意。

兩種與眾不同:1、違反經驗性期待,2、違反原發性期待、心理本能的期待。

安全與個性是矛盾的。

創新的心理素質:

  • 對差異的敏感性,這需要專注。
  • 要有強烈的期待。
  • 分析、概括。見多識廣,大量感性現象的經驗積累
  • 勇氣、獨立,執著的定力。
  • 自由,要有音樂想象,把該強調的突出強調,增加意外。
  • 從社會來看,要有多元豐富的文化環境;自由寬容的環境。

什麼是個性?特徵的穩定性與差異性。對風格的追求並不是對藝術的追求,而是對個人名望的風格。

個性與水平無關,與注意分配有關。

其他

  • 全神貫注聽音樂是最重要的事情。
  • Hildegard von Bingen
  • 調性解體後,沒主音,十二音的凝聚力在哪?在音程的緊張度。
  • 中國民歌的襯詞非常複雜,越原始的音樂襯詞越多。為什麼要保護民間音樂?那是人類感性沒有泯滅的遺存。
  • 學音樂的人一定要學一些作曲和指揮。